在“建设工程风险智慧预控信息系统项目”中,项目建设内容多、技术新、干系人复杂,整体协同难度较高。作为项目经理,我始终坚持整合管理的系统思维,围绕七个过程域**“制定项目章程、制定项目管理计划、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、管理项目知识、监控项目工作、实施整体变更控制、结束项目或阶段”**组织实施,有效保障项目目标实现。
(一)制定项目章程
在项目启动阶段,我组织公司技术骨干与住建部信息中心召开项目启动准备会,梳理政策背景、建设目标、交付成果与关键里程碑,编制《项目章程》,明确以下要素:
- 项目目标:构建一个具备智能感知、风险预控与数据分析能力的一体化管理系统;
- 关键成果物:智慧工地物联网系统、工程质量控制平台、风险预警平台、大数据分析系统;
- 主要约束条件:投资额不超过8000万元,建设周期10个月,部署于政务专网;
- 项目经理授权:由公司正式任命我为项目经理,授予调度资源与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权限。
项目章程经住建部信息中心审核确认后生效,成为后续工作的正式依据。
(二)制定项目管理计划
章程确认后,我牵头组织各领域负责人编制《项目管理计划》,涵盖范围、进度、成本、质量、风险、采购、资源、沟通、干系人等10大子计划,并统一纳入主计划文件中。重点措施包括:
- 制定详细的WBS与CBS,保障任务与成本责任明晰;
- 建立“政务外网+政务内网”双通道交付机制;
- 针对AI与大数据处理类模块设置专项开发里程碑;
- 引入双周例会机制与周报制度,形成“滚动式管理+动态控制”体系。
该计划为全过程整合提供了清晰路径,后续执行严格对标。
(三)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
执行阶段,我全面负责协调项目进展,重点聚焦任务分派、资源保障与进度管控。主要工作包括:
- 组织开发团队采用Java+Vue框架开发四大功能模块,按“平台+模块”并行推进;
- 对物联网系统部署环节,提前协调厂家完成设备调测,保证安装周期与测试窗口匹配;
- 大数据分析采用Spark进行实时流处理,结合Hive做离线分析,BI大屏进行展示;
- 对于疫情期间突发人员管控,我迅速调整开发计划,安排部分任务远程实施,并调配备用资源。
各阶段工作输出文档如原型设计文档、测试报告、安装记录、运行日志等均按时提交并备案,确保过程受控、记录完备。
(四)管理项目知识
项目涉及多项新技术(AI、物联网、Spark等),为确保组织资产积累,我建立“项目知识库”,收集整理各阶段形成的知识成果:
- 形成《接口协议标准库》《风险模型算法文档》《施工安全规则库》;
- 项目结束前,组织技术骨干提炼《工程风险AI识别规则》形成可复用组件;
- 知识分类整理为“开发类”“设备类”“数据治理类”“项目管理类”四大板块,上传至公司KM系统,便于横向复用。
知识管理推动团队能力积累,提升公司技术创新与复制能力。
(五)监控项目工作
我采用PMBOK建议的方法,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绩效监控:
- 每两周通过Earned Value分析法计算CPI、SPI等关键指标;
- 发现风险预警平台部分模型识别率低于预期(<90%),立即召集AI团队优化特征提取逻辑,三周内优化准确率至95%以上;
- 制定《偏差跟踪报告》,并通过每月监控会议与甲方信息中心对账确认;
- 所有监控结果归入《项目绩效评估日志》,动态更新进度图表与状态。
通过过程监控,有效防止了质量、成本、进度偏移风险。
(六)实施整体变更控制
项目过程中,住建部新增“与CIM平台数据联动”需求,涉及底层数据模型重构和接口对接:
- 我立即组织变更控制委员会评审其影响;
- 变更涉及开发任务增加15人日、成本增加80万元,预计延期5天;
- 经住建部批准后,我们调整进度计划并启动开发;
- 变更内容、审批意见、实施路径均登记于《变更日志》,形成完整记录链。
整个项目累计实施正式变更3项,全部通过流程审批,有效控制了“范围漂移”与资源超耗风险。
(七)结束项目或阶段
项目最终在2022年8月完成全部交付内容,并顺利通过住建部信息中心组织的终验评审。收尾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:
- 完成系统部署、设备交付、平台培训、资料归档等工作;
- 组织编写《项目收尾报告》《运维交接文档》《系统操作手册》;
- 汇总项目经验教训,如建议在未来CIM集成项目中预留更多标准化接口资源;
- 项目成功案例被列入省级住建领域“优秀数字化转型项目”清单。
项目按期、高质量交付,整合管理贯穿始终,是项目成功的核心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