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建设工程风险智慧预控信息系统项目”是某省住建部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工程,项目覆盖面广、技术新、功能多,需求复杂。作为项目经理,我高度重视范围管理,从规划、收集、定义、分解、确认与控制六大过程入手,科学划定项目边界,确保“做该做的,控制不该做的”,避免范围蔓延,有效实现预期目标。
(一)规划范围管理
在项目启动阶段,我组织项目管理团队制定《范围管理计划》,明确范围管理的工具、方法和执行标准,主要内容包括:
范围界定原则:
- 聚焦住建行业“风险预控”和“智慧监管”两大业务主线;
- 覆盖建设、运维两大阶段,避免超前拓展到与CIM深度融合的二期内容。
责任分工机制:
- 各模块负责人对本模块范围编制说明并负责确认;
- 项目经理审核汇总全项目范围说明书,并统一提交甲方信息中心确认。
关键输出成果:
- 《范围管理计划》
- 《干系人沟通清单》
- 《需求收集与跟踪模板》
此计划为范围定义与控制奠定制度保障。
(二)收集需求
需求收集阶段,我采用问卷调查+小组访谈+原型预演等方式,组织对住建部信息中心、质监站、安全监管处等15个核心单位进行调研,收集各类业务需求86项,归类为以下四大核心需求方向:
类别 | 核心业务需求 |
---|---|
智慧工地 | 实现对施工现场设备、人员、物资的在线动态管理 |
风险预警 | 提供工程隐患智能识别与预警通知功能 |
质量监管 | 对施工过程质量数据进行采集、分析与处置 |
决策分析 | 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可视化监管决策支持 |
所有需求汇总至《需求登记表》,并构建“需求跟踪矩阵”,确保从业务需求到功能模块开发全程有据可依。
(三)定义范围
在需求确认的基础上,我组织团队编写《项目范围说明书》,对产品范围与项目范围作出清晰定义:
产品范围:
- 包括“智慧工地物联网管理子系统”、“工程风险预警子系统”、“质量控制子系统”、“大数据分析展示平台”等;
- 所有系统需部署在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环境中,确保数据安全;
- 功能必须涵盖实时监测、应急响应、数据采集、智能分析、图形展示等五大能力。
项目范围:
- 涵盖系统设计、开发、测试、部署、培训、交付与运维支撑;
- 不包括CIM三维建模、三维GIS引擎集成等延展任务,划清边界。
经由信息中心与我方项目组双方签字确认后,作为项目执行与验收依据。
(四)创建WBS
我带领团队采用“交付导向型分解法”编制《工作分解结构(WBS)》,并分解至5层,确保每项任务可管理、可执行、可跟踪。
简要WBS结构示意:
100 智慧预控信息系统项目
├─110 需求分析
│ ├─111 访谈调研
│ └─112 需求确认
├─120 系统设计
│ ├─121 总体架构设计
│ └─122 模块功能设计
├─130 系统开发
│ ├─131 前端开发
│ ├─132 后端开发
│ └─133 数据接口开发
├─140 系统集成与测试
│ ├─141 单元测试
│ ├─142 联调测试
│ └─143 UAT用户验收
├─150 项目交付与运维
│ ├─151 用户培训
│ ├─152 运维部署
│ └─153 资料归档
该WBS已成为项目范围控制、任务指派、成本归集与进度编排的核心工具。
(五)确认范围
在每个主要里程碑节点,我组织住建部信息中心、关键业务处室、实施团队等参与《阶段验收评审会》,以功能原型、测试报告、用户试用等为依据进行交付验收。
- 每个子系统上线前由使用部门签署《验收意见表》;
- 项目整体验收阶段,组织专家评审,通过实地演示+文档审阅结合方式,完成系统功能确认。
通过逐层、逐模块确认,确保最终交付成果全面覆盖初期确认范围,避免遗漏与偏差。
(六)控制范围
在执行过程中,我严格控制范围变更,项目共收到5项新增需求申请,最终批准执行2项,其余3项明确列为二期开发内容。
典型变更示例:
住建部提出新增“施工现场关键风险点热力图展示”功能,影响数据建模逻辑与BI配置;
- 我组织项目变更控制会,评估影响:需新增5人日开发+30万元预算;
- 经审批后更新范围说明书、WBS与时间表,纳入正式工作流程。
所有范围变更过程统一记录于《范围变更日志》,定期归档审计,确保项目按边界有序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