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8日大约 4 分钟
“建设工程风险智慧预控信息系统项目”是某省住建系统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工程,系统集成度高,数据处理量大,接口复杂,质量要求极高。作为项目经理,我高度重视质量管理,围绕规划质量管理、管理质量、控制质量三个过程域制定与执行相关措施,确保各项成果物满足合同标准、用户需求与行业规范,最终实现高质量交付。
(一)规划质量管理
项目启动阶段,我组织项目组编制了《质量管理计划》,明确质量目标、标准、方法和职责分工,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。主要内容如下:
质量目标设定:
- 系统运行稳定性≥99.99%,接口成功率≥98%,大数据处理错误率≤0.5%,BI展示响应时间≤2秒;
- 用户满意度≥90%,所有关键模块需通过UAT测试验收。
质量标准引用:
- 国家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信息系统技术规范;
- 政务云平台接入标准;
- 公司内部软件开发与测试管理流程。
质量角色与职责:
- 项目经理全面负责质量计划落地;
- QA负责人负责制定检查计划、执行审计、记录质量数据;
- 各模块负责人承担本模块开发与测试交付质量。
质量控制方法:
- 采用同行评审、阶段审计、黑盒/白盒测试、代码静态扫描等手段;
- 关键成果物采用三审三签制度。
通过制定详细、操作性强的质量管理计划,为后续执行与监督奠定坚实基础。
(二)管理质量
在项目执行阶段,我采取了一系列质量保障措施,对过程与产品实施系统性管理与优化:
过程质量保障:
- 设计阶段组织三轮原型评审,住建局业务部门、测试组和技术顾问多方参与,确保功能设计贴合实际业务;
- AI风控模型开发阶段,采用迭代式验证策略,通过真实工程案例进行预警测试与比对,确保实用性。
质量工具与技术应用:
- 使用SonarQube对代码进行静态扫描,识别重复逻辑、性能瓶颈、潜在缺陷;
- 部署Jenkins持续集成环境,自动化触发单元测试、集成测试任务,确保每次提交不引入新的缺陷。
质量培训与审核机制:
- 项目中期组织2次质量专题培训,强化测试人员对政务数据安全、网络合规性等要求的理解;
- 实施阶段性质量审计,共完成5轮代码走查与2次平台性能专项检查。
外部质量保障资源引入:
- 项目后期引入第三方安全检测机构,对平台进行渗透测试与等保评估,全部达标。
通过全过程管理质量措施,有效保障了系统设计、开发、部署各阶段交付物的一致性和合规性。
(三)控制质量
项目进入集成测试与交付阶段后,我重点加强对实际成果的检查与监控,确保最终交付结果符合预期质量标准:
成果质量核查机制:
- 每个子系统上线前,QA根据《质量核对单》逐项检查功能是否实现、文档是否齐全、性能是否达标;
- 各模块联调时采用回归测试、压力测试与异常场景模拟,全面检验系统稳定性。
缺陷管理闭环流程:
- 所有测试缺陷录入JIRA系统并分配至具体负责人,状态由“新建—处理中—回归验证—关闭”闭环跟踪;
- 项目共发现缺陷183个,严重缺陷仅4个,最终闭环率100%。
UAT测试与用户参与:
- UAT阶段组织住建局、各业务处室参与测试,用户基于真实数据执行关键操作流程并提出意见;
- 对用户反馈的问题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优化调整,确保系统使用体验达标。
验收质量管理:
- 最终成果通过“第三方安全评测+住建厅专家组实地验收+资料审查”三重方式进行评估;
- 项目顺利通过终验,专家评分平均为92分,用户满意度调查达94%。
控制质量阶段保障了交付成果的完整性、实用性和可维护性,标志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落地。